隨著時代變遷,公共藝術不斷遞嬗其義。公共空間/場所為公共藝術實踐場域,雕塑、繪畫、壁畫、裝置、生態,乃至於街道家具、表演…從永久性、非永久性到計劃型案件,結合功能、民眾參與。公共藝術形式、觀點,多樣而開放。「讓城市更美」只是台灣公共藝術的初衷。這幾年,轉化為更深層的意義:如何藉由公共藝術,擾動社區居民,使城鄉生命力永續發熱。同時,公共藝術亦反映城市精神,如「貨櫃藝術節」、「鋼雕藝術節」,突顯高雄海洋、工業城市特色與氣質。
台灣自一九九二年發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明訂公有建物及重大公共工程應設置公共藝術以來,一般民眾還是把「公共藝術」和公共雕塑化上等號。此次,高美館的「城市門戶-美術館園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即試圖突破此傳統思維,邀請相異創作者,打破不同藝術形式藩離,既有永久性、非永久性藝術品,也有計劃型案件,推動公共藝術不同價值觀,目的在於讓民眾了解公共藝術的多重面貌。
近年,經濟、移民、政治、性別、戰爭、氣候變遷等社會、環境問題不斷攀升,有些藝術家走出象牙塔,以社會關懷、生態療癒為取向,選擇參與式,對世界有益的創作模式。他們以創意手法進入公共領域中的諸多議題,企圖引發討論的觸媒。當藝術家打破「作者/作品」迷思,公共藝術,不再是一己之事,人們成了主動的參與者而非消費者。因此,近年來,藝術家使用公共藝術作為介入社會的媒介,以藝術的方式,達到公共的利益。
無可否認,很難清楚描繪公共藝術版圖。只能說,偏向「藝術性」或「公共性」,其實沒個準則或規範。如果,我們將它視為文化的行動,即構築了城市的日常生活,為人們打造共同生命記憶。
本展重點在於激發你與小朋友對於公共藝術的各種想像。
展覽中的問題,可以和孩子花點時間腦力激盪,尋找獨到觀點。
不懂或不知道,一點也不妨礙想像力的飛翔。
好好享受公共藝術的魔力!
◎ 給小朋友的話
聽過「公共藝術」嗎?
「公共」+「藝術」=公共藝術。
聽起來相當簡單,不是嗎?
然而,事情可沒這麼容易。
什麼是公共?什麼是藝術?不是個輕鬆的話題。
「大家的公共藝術」試圖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和案例,說明公共藝術的任務。
公共藝術有什麼任務呢?
首先,來看看為什麼需要它。每個國家的想法不太一樣。有的國家希望公共藝術計劃可以增加新的藝術欣賞人口,創造24小時對大眾開放的不打烊美術館。有的國家希望美化環境、促進藝術創意、提高藝術家作品發表機會或豐富地方生活、凝聚居民情感…哇!工作真不少!所以,「公共」加「藝術」,企圖1+1大於2。
其次,「公共藝術」的「公共」明白點出,「藝術」不再是藝術家個人的事。公共藝術,具有人人共享的精神,不像放在美術館、畫廊的作品: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公共藝術的製作,需受到大家的認識。「為什麼而做?」、「作品要放哪裡?」(不一定是作品,也可能是活動)、「和居民有什麼關係?」…藝術家創作公共藝術,一點都不能馬虎!
本展共計四個單元。
「公共藝術,是啥米?」以問問題的方式,鼓勵大家發揮好奇、探險的精神,提出想法!
「ㄆㄨㄆㄨ,公共藝術上路!」期望大家看見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創作,以及維護祕訣;
「月亮和星星的家」既神祕又有趣,這是俄羅斯藝術家特地為小朋友量身打造的光之藝術;
動手操作「藝術小精靈」,化身為小小藝術家,體驗創作的樂趣。
現在,你認識公共藝術了。
下次,走在路上、搭捷運、公園裡,好好睜大眼。
瞧瞧!公共藝術在哪裡?
參展藝術家:
林玉婷、吳梓寧、洪添賢、黃法誠、董陽孜、里歐尼‧提胥可夫
插畫家洪添賢,為本展繪畫一幅歡樂、奇幻的高雄意象。一面看畫,一面認識城市知名地標和景色:85大樓、美麗島站、左營眷村、愛河…同時,這件作品也是認識公共藝術的橋樑。這裡設置了十二個基本問題:「公共藝術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品有什麼不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公共藝術嗎?」「紀念碑、紀念銅像也是公共藝術?」藉由開放性提問,鼓勵孩童思考公共藝術究竟是什麼。
參展藝術家林玉婷的《幸福草莓社區》,屬於遊戲、互動式公共藝術類型,孩子看得目不轉睛。藝術家結合溫暖的家、幸福蛋糕的象徵,創出獨一無二的「蛋糕-房子」。《幸福草莓社區》外形是三角塊狀蛋糕,內裡藏著一座小型社區景象:細膩紅磚平房、眷村紅瓦、粉紅鐵皮、透天厝、學校,以及遠方一輪西下的夕陽。常有孩子盯著蛋糕說:「這塊蛋糕的樣子和我阿媽家的透天厝好像喔!」
吳梓寧的《綠洲計畫:1001個植物的故事》,屬於生態型公共藝術。這個計劃包含:綠洲基地、火龍寶寶種植行動、Facebook粉絲頁和植物祖靈創意工作坊四個部分。綠洲基地設立在兒美館二樓走道,仙人掌造型的鐵架上,置放滿滿的植物植栽,展現盎然綠意。如果現場出示打卡記錄,將可獲得一包精美的火龍果種子,這就是「火龍寶寶種植行動」子計劃,意在讓小朋友進行育苗體驗。Facebook綠洲計畫粉絲頁,是個串連人與人、人與作品的情感管道,上網和作者、領取種子的陌生人分享種子發芽的喜悅和點滴心情。植物祖靈創意工作坊,利用園區撿拾的枝條、落果、枯葉,組裝成奇異生物造形,象徵植物死亡後,幻化成守護植物的「祖靈」。
化粧室,是一般民眾常使用公共空間。黃法誠創作《需要珍惜的愛》,幻想廁所裡住著守護精靈,用各種方法讓進來上廁所的大人小孩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照顧,天花板是祂的呼吸系統,清淨了空氣;純淨的眼淚化為水龍頭的水清潔雙手。這個精靈宅位於兒美館1/3號2樓,人們看到它,總是大喊「好可愛喔!」遠道而來的俄羅斯藝術家里歐尼‧提胥可夫,在兒美館的作品《我的月亮》,深藍的壁面搭配光的月亮與星星,一片夜晚寧靜、祥和的氣氛,連大人都忍不住讚嘆:「好美!」
高雄捷運和美術館園區,是高雄公共藝術的二大平台。為此,特意於展場設立「沙龍區」,播放高雄捷運和美術館的作品巡禮影片。為了讓孩子體會書法中的節奏,董陽孜《無聲的樂章‧變奏曲》變裝為一塊塊小木板磁鐵,讓孩子自行拼湊,對於不識字的學齡前兒童而言,這是有趣的遊戲。「藝術小精靈」動手操作區提供英文字母、數字、注音符號、幾何型物件和黏土,讓小朋友利用符號堆疊成雕塑。而如何保存戶外作品的光鮮亮麗?「公共藝術修護站」以簡單明瞭的圖示、工具講解作品日常保養程序,同時,穿上工作服,孩子化身為修護師。
實體展覽日期:2012年10月6日(六)- 2014年2月9日(日)
實體展覽地點: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201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