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臺北如何成為一個具有設計遠見的城市,我們由幾個問題出發:
這一連串的反思提問,構築起「設計臺北Design Taipei」概念展的內容,並且為臺北的改造運動提出了明確的內涵:
在「生活願景」、「創新作為」、「發展藍圖」、以及「集體行動」四大內涵的基礎上實踐「設計臺北」,才能夠將我們的城市蛻變成為具有設計遠見的城市。為了推動「設計臺北」,臺北市政府已經積極的進行相關的工作。然而,「設計臺北」是一長期的發展政策,牽涉到的事務不僅廣泛同時也複雜,不可能光靠幾項政策的執行,或是幾個月時間的活動,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成效。規劃工作本身即是一大挑戰。
因而,「設計臺北」的規劃工作採取的是「路徑圖」的方式。此一方式經常為創意工作者所採用,用來綜整創意發想與掌控進度成效。所謂「設計臺北」的路徑圖規劃方式,指的是我們將規劃出來的核心計畫項目以及其主要工作項目,以視覺化的方式轉化成一條條的路徑。透過路徑圖,不論是相關執行單位,或是一般社會民眾,都可以對「設計臺北」的推動,有著更為清楚的方向感。更重要的是,每一條路徑都可以持續延展,也都可以彼此連結整合,讓規劃內容具有活潑的生命力。路徑圖能夠將「設計臺北」的活力充分表現出來。
我們深知,想要打造具有設計遠見的城市,公務機關本身應該是第一個需要改造的對象,因此我們以「設計思考導入公務機關」計畫為第一個路徑。在此計畫中,臺北市政府有兩項值得介紹的創舉:一是首創全國之先,為局處首長以上的長官(包括市長、副市長、秘書長等人),開授「臺北市政府設計思考系列課程」;另一則是在「臺北創意學院」中,以設計工作營的方式,由頂尖的設計師帶領公務人員,進行密集的設計實務訓練。這些作法讓設計思考成為城市治理的內在DNA,而不是外部的寄生物。
同時,城市要活用設計思考、針對自身所面對的重大發展課題提出令人欽佩的解決之道,亦需內部路徑的實踐:由下而上的民間參與機制;我們稱之為「設計攪動計畫」。設計攪動計畫由數個子計畫組成,每一個子計畫都在尋找、嘗試、創新、終至建立一個平台或機制,使市民、設計師、設計類公司行號或工作室、設計相關學校系所、相關非營利性組織等能夠更直接、有效地成為城市改造與治理的中堅力量。
除了上述內部路徑,想要在全球競爭激烈的設計舞台上爭取到一席之地,產生論述(或者所謂的話語權)的影響力是必然要有的發展策略。出版品的發行,能夠讓世人清楚知道臺北的設計有自己的觀點主張、美學風格與品牌價值,進一步引發更多媒體的報導或是人們的討論。因而,我們選擇發行刊物,以「設計臺北專刊」計畫作為六大路徑之一,藉此讓全球瞭解到臺北旺盛的設計力。專刊的內容採取中英文對照形式,創刊號以「臺北設計關鍵字」為題,將臺北這座城市的設計發展能量濃縮成12個關鍵字,用其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共同組成DESIGN TAIPEI的標題,代表著臺北設計發展的關鍵密碼。其他重點路徑包括有「國際設計交流」計畫、「設計臺北發展藍圖方案」計畫、以及促成本展覽的「設計城市展」計畫,都將於「設計臺北」概念展中呈現,清晰地描繪出臺北發展的進程。
「設計臺北」是一種現在進行式,它的實質內涵需要仰賴眾人的智慧和參與,而不是由政府或少數專家就可以決定的。「設計臺北Design Taipei」概念展的空間因此特別以「廣場」為設計靈感,將之打造為人們意見交流的場域。概念展的內容也選擇以「筆記」的形式呈現,讓參觀民眾寫下自己的看法,創造出更多得以彼此學習、互相交流的機會,藉此給予「設計臺北」充沛的生命力,演變出成熟的發展目標與內容。相信來參觀本屆設計展的民眾,將會看到,臺北正在用設計驅動城市的進步,用設計創新城市的治理,用設計打造一座令人期待的城市!
2012年臺北市舉辦第一屆設計城市展以「人」為基礎,討論設計與城市發展的關係讓我們想起啟蒙時期思想家盧梭的名言:房屋能拼湊出一個鎮;市民則能打造出一座城。一座城市的定位,並不來自橋樑或高樓的豎立;而是存在、活躍於街頭巷弄裡的生活風格與地區文化。也因此,臺北設計城市展以「期待.臺北」為題,以「社會設計」為主軸精神,思考「設計」改變城市與世界的可能。同時選擇「南海學園/牯嶺街」、「中山雙連」、「城東」及「天母」等4個都市區塊作為衛星焦點,由在地創意工作者彼此串聯,邀請臺北市民從大刀闊斧的發展計畫主幹道轉進日常活動發生的街頭巷弄,從狹小的後巷街區裡探索這座城市發展的另一條線索。
臺北設計城市展 規劃四大展區,包括:
邀請各界一同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讓生活變得更美好。